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杏国医堂 > 中医养生

岐黄谈养生——探索五味五脏与健康的奥秘

岐黄插图 (1).jpg

本期岐黄谈养生我们将讨论《宣明五气篇第二十三》,本篇在《脏气法时论篇第二十二》的基础上,系统地归纳和总结了五味、五气、五脏等与人体生理、病理的变化规律,为中医治疗提供了宝贵的诊治指导原则。本期岐黄谈养生让我们一起解读本篇内容,领略其中的智慧与奥秘。

【原文】(节选)

五味所入: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是谓五入。

五气所病:心为噫,肺为咳,肝为语,脾为吞,肾为欠为嚏,胃为气逆,为哕为恐,大肠小肠为泄,下焦溢为水,膀胱不利为癃,不约为遗溺,胆为怒,是谓五病。

【翻译】

五味酸、辛、苦、咸、甘所入的分别是肝、肺、心、肾、脾。

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发生的病变:心气失调则嗳气;肺气失调则咳嗽;肝气失调则多言;脾气失调则吞酸;肾气失调则为呵欠、喷嚏;胃气失调则为气逆为哕,或有恐惧感;大肠、小肠病则不能泌别清浊,传送糟粕,而为泄泻;下焦不能通调水道,则水液泛溢于皮肤而为水肿;膀胱之气化不利,则为癃闭,不能约制,则为遗尿;胆气失调则易发怒。这是五脏之气失调而发生的病变。

五味与五脏的关系

本篇开篇即提出了“五味所入”的理论,即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五脏各主其味,食物进入哪一脏腑就会对其产生滋养作用。这一理论提示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应注意摄纳各种食物,这样才能通过五味调和达到脏腑得益的目的,使得身体健康。如若五脏出现不适,我们也可以适当地有针对性地调整饮食或使用相应的药物,以帮助五脏功能的恢复。当然,五味也不得偏嗜,酸多伤脾,甘多伤肾,苦多伤肺,辛多伤肝,咸多伤心。也就是说,脾胃不好的人,最好少吃点酸;肾虚的人,不宜多吃甜食;肝血不旺的人,少吃点辣;心脏有问题的,咸味食物一定要控制住。

五气失调与病变

同时,文章还详细描述了“五气所病”,揭示了五脏之气失调后所引发的一系列病变。具体而言,心气失调会导致人常常唉声叹气,治疗时需注重调和心气,以恢复其正常功能;肺气失调则直接引发咳嗽,这是肺气宣降功能失常的直观体现,治疗时需关注肺气的通畅与肃降;肝气失调则表现为多言,这既是肝气疏泄功能异常的心理反应,也是生理失衡的体现,治疗时需疏肝理气、调节情志;脾气失调则使人频频吞咽,这是脾胃运化功能失调的直接结果,治疗时应健脾祛湿、调和脾胃;肾气失调则常见呵欠伸腰、喷嚏不断,这是肾气衰弱、阴阳失衡的明确信号,治疗时需重视补肾固本、调和阴阳。这些病变的描述,强调了调节五脏之气在治疗疾病中的重要性,不仅为医者提供了诊断的依据,也为患者提供了自我调养的指导。

《黄帝内经·素问·宣明五气篇》是一篇充满智慧的中医经典文献。通过学习这篇文章,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中医的智慧与奥秘,为自身的健康保健提供有力的支持。下一期岐黄谈养生,我们将继续讨论本篇中的后续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