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银杏国医堂 > 中医养生

岐黄谈养生—天人相应

图片

人生活在天地之间,天地自然的四时阴阳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理活动和心理活动。所以中国古代的传统医学认为,人的生命活动与自然相通,二者有着密切的关系。这就是“天人相应”的观点,也是《黄帝内经》生气通天论篇的核心思想。

生气,即指人体中所存在的阴阳二气。天,自然界的代称,自然界中也存在着阴阳二气,机体中阴阳二气与自然界息息相通,并借以维持生命与健康,是曰“生气通天”。在《黄帝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篇中,主要运用了阴阳理论,从生理和病理两个方面来阐述人体与自然的联系。 

【原文】黄帝曰: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其气九州、九窍、五藏、十二节,皆通乎天气。其生五,其气三。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

【翻译】黄帝说:自古以来,都以通于天气为生命的根本,而这个根本不外天之阴阳。天地之间,六合之内,大如九州之域,小如人的九窍、五脏、十二节,都与天气相通。天气衍生五行,阴阳之气又依盛蟀消长而各分为三。如果经常违背阴阳五行的变化规律,那麽邪气就会伤害人体。因此,适应这个规律是寿命得以延续的根本。

阳不足百病生

“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故天运当以日光明,是故阳因而上,卫外者也。”人的寿命与自身阳气是否充沛有很大关系,长寿之人往往是阳气充足的。人身中的阳气,和自然界中的阳气一样,上午开始运行上升,到了晚上则收敛。所以人一般中午的时候阳气最旺盛,到了日落西山之时,阳气也逐渐衰弱,汗孔也随着关闭。因此,每到日暮黄昏时,人身中的阳气就应当收敛,这时就不要过分做室外活动。如果不按规律保护阳气,人体的阳气受损后,不仅不能在人的体表抵御外部邪气入侵,反而还会引起身体内部疾病,从而出现种种内伤的病变,或伤精,或伤肝,或不养筋骨,或营气(由饮食水谷所化生成的精气)含热,这些均属于阳气伤于内的病变。

调节阴阳平衡 

“歧伯曰,阴者藏经精而起亟也,阳者卫外而为固也。”

人的阴是储存营养精华,以备身体需求,阳是保护身体不受外邪入侵。“阴不胜其阳,则脉流薄疾,并乃狂。阳不胜其阴,则五藏气争,九窍不通。”阴与阳本来是相互平衡的,但是如果阴虚了,无法与阳平衡,则脉博会急迫,血流会加快。如果是阳虚了,无法与阴平衡,那么五脏都会出问题,九窍不通。阴阳之间的和谐协调,是万物自身运动所形成的最佳状态。它体现着阴阳双方在相互消长的状态中彼此相互作用,保持着稳定性。对人体来说,阴平阳秘是健康的保证。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尽量做到顺应天时、调节情绪、节制饮食等来保持阴阳平衡。只有阴精宁静不耗,阳气固密不散,阴阳双方保持动态平衡,才能使人精神旺盛,生命活动正常。

五味相调,合理搭配

“味过于酸,肝气以津,脾气乃绝;味过于咸,大骨气劳,短肌,心气抑;味过于甘,心气喘满,色黑,肾气不衡;味过于苦,脾气不濡,胃气乃厚;味过于辛,筋脉沮弛,精神乃殃。”生气通天论篇认为,五味分入五脏,各有阴阳偏性。吃过酸的食物,会使肝气过盛;吃过咸的食物,会使骨骼受到伤害,肌肉短缩,心气抑郁;吃过甜的东西,会使心气喘闷,颜面变黑,肾气衰弱;如果吃过苦的食物,脾气就会过燥,胃气会变薄弱;吃过辣的食物,会使筋脉松弛,精神也慢慢涣散。五味之食物,对机体的作用各有不同,与相应的脏腑有着特殊的联系。饮食五味虽然可以养生,但是偏嗜五味又会损伤人体,所以饮食需要五味调和,适应个人和环境的变化,达到阴阳平衡,保持身体的健康,才达到调节气血、防病治病、延年益寿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