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抗疫的独特之道
随着国家防疫政策的改变,疫情形势也在发生变化,我们身边大多数人已“阳康”,随着病毒的变异及“甲流”病毒的流行,我们还需要担心感染病毒的风险。三年来,全国上下乃至全球都在想尽一切办法抗击疫情,在科技发达的今天,抗疫尚且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那么古人是如何应对疫情的呢?我们又可以从古人应对疫情的智慧中汲取哪些应对经验呢?
这里就需要引用《黄帝内经》中所说的一句话“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原文说只要是瘟疫来了,“皆相染易”,互相传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管男女老少,病状表现都差不多。“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不施救疗”的意思就是不用医药学的方法来预防,假如我们不吃药,不采取办法预防,怎么才能够不传染呢?
第一个因素: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体内正气强,类似于西医说的免疫力强,邪不可干,邪气就很难侵犯我们。这个要灵活看待,假如正气强,传染的机会会小,但不能说百分百得不上。另外即使传染上,正气强的人可能比较轻,轻症转成重症的几率小。这次新冠疫情也一样,有人症状很轻,在家多休息就痊愈了。有人则病情发展很快,一日三变,传变很迅速。这个和正气的强弱有关系。
所谓正气,是一身之气相对于邪气时的称谓,是指人体内具有抗病、祛邪、调节、修复等作用的一类细微物质。正气的防御能力具体表现在抵御外邪入侵、驱邪外出、修复调节能力及维持脏腑经络功能的协调等方面。
所谓邪气,泛指各种致病因素,简称为邪。包括存在于外界或由人体内所产生的某种具有致病作用的因素。如六淫、疠气、外伤、虫兽伤、寄生虫、七情内伤、饮食失宜、痰饮、瘀血、结石等。邪气的侵害作用,主要体现在可导致生理机能失常、脏腑组织的形质损害、体质类型的改变等方面。
第二个因素:避其毒气。不接触病毒,不接触传染源,自然而然就得不上这个病,最重要的还是避其毒气。
岐伯的回答非常有辩证意义,强调了两个方面来保证不得瘟疫。
近年来有无数的案例证明了中医治疗疫情有很明确的疗效,但是为什么在古代的每次瘟疫中,死亡率还这么高,因为做不到:避其毒气!
古人不像我们现在政府强有力地制定各种政策,及时采取隔离等措施,所以说,做不到防御隔离是导致古代瘟疫死亡率高的主要原因。
那我们就聊一聊中医的预防智慧:为什么要隔离?
大家看到武汉爆发新冠疫情的时候,国家果断出手,全面封城。隔离,这其实是从古至今都有的预防智慧。
公元2年,就是西汉时期爆发了瘟疫,当时的汉平帝就下诏:“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说明当时是由政府安排宅房特别是有钱人大宅院,邸第一般是富贵人家才有的大宅院,空出来作为隔离医院,治疗瘟疫患者。唐朝还有佛教会设立的“病人坊”用于隔离麻风病人,内有僧人为患者治病,相当于现代的慈善机构,后来武则天时期,改称为“悲田养病坊”,由政府出面管理。可见古代人很早就开始使用隔离的方法,切断瘟疫的传染源,阻止疾病的传播。
所以,疫情肆虐之际或是家人朋友有感染疫病,最好的方法还是——避其毒气,戴好口罩即可最大限度地保障健康。
中医药能不能预防瘟疫?
《素问遗篇·刺法论》里记述了一个小方子,叫小金丹。
用冰水送服一粒小金丹,缓缓服下,等服到十粒的时候,就染不了瘟疫了。
或许因为太过久远,小金丹的方子原文已无记载,我们可以大胆假设一下:第一,小金丹这个方子的组成,里面有很多是有毒有害的东西,药效较强;第二,这句话放至今日也要打问号,因为瘟疫和瘟疫传染性不一样,致死率也不一样,任何一个方子现在也不敢保证,能让人不得瘟疫。
但是它也提醒我们,有可能在博大精深的中医文化中存在一些方子在帮助降低瘟病的传染性、提高免疫力方面有效,这是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国医话瘟疫
从古至今人类遭遇了无数次的瘟疫袭击,如非典、鼠疫、天花、流感、霍乱、疟疾等,每一场瘟疫爆发,都给人类带来了无法估量的损失,可以说人类的发展史也是与瘟疫的斗争史。
瘟疫在我们中国早有记载。如《吕氏春秋·季春纪》记载:“季春行夏令,则民多疾疫。”但中医学瘟疫的理论比较成熟的时候是在明末,明朝末年流行了大疫,江苏吴县人吴有性写了一本很有名气的书,叫《瘟疫论》。他说“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
“夫温疫之为病”,瘟疫怎么来的?不是以前说的风寒暑湿燥火六淫,是天地之间、自然界之间有了一种异气,当时由于科技手段不够先进,不知道是什么异气,其实有可能是一种特殊的病毒。
防疫小妙招
在这儿我们也给大家介绍点小妙招。
经常揉揉迎香穴,迎香穴在鼻子两侧鼻翼之间。拿热毛巾捂捂鼻孔,因为流感是通过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首先就是鼻子,鼻咽喉。还可以拿热的吹风机对着迎香穴吹一吹。
历史上还有很多记载,一旦瘟疫流行要空气消毒。中医不叫消毒,叫辟秽。一般是用艾叶、苍术,点燃后熏。熏完以后打开窗通风,起到空气净化的作用。现在也有人发表论文证实,给医院病房消毒,艾叶、苍术一点不亚于现在的消毒剂。
总结一下,今天主要给大家讲了《黄帝内经》对瘟疫的认识有两方面。
第一,认识到了传染病是互相传染的,且病状表现相似。
第二,强调预防瘟疫的两大手段,一是提高正气,二是避其毒气,不接触传染源、病原。
附:本篇出现的《黄帝内经》原文
“黄帝曰:余闻五疫之至,皆相染易,无问大小,病状相似。不施救疗,如何可得不相移易者?岐伯曰:不相染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避其毒气……冰水下一丸,和气咽之,服十粒,无疫干也。”《黄帝内经·素问·刺法论(遗篇)》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篇》